图片
编辑NO.278,Humanitas/文
两年之后,朝廷再赐黑水都督李姓、名献诚,还派遣长史进行监管,由幽州都督节制,自此朝贡不绝 。
图片
编辑校/听风者 画/傲慢的上校 图/地缘谷
早在虞舜时期靺鞨就与中原王朝建立起了朝贡关系,那时候它们叫肃慎。人们模糊地知道肃慎远在东北的“海之外”,也知道他们向中原进贡一种叫作“楛矢石砮”的箭矢,以表臣服。但鲜有人真正地踏足肃慎,所以其底细与具体位置起初并不为人们所知。
图片
编辑“楛矢石砮”这是一种用木化石做箭镞,用楛木做箭杆,
既取材易得,又坚固锋锐俱存的箭矢
﹀
图片
编辑到了魏晋时期,双方的接触逐渐增多,“靺鞨”之名首见于史册。《北史·勿吉传》记载:“勿吉国在高句丽北,一曰靺鞨。”到隋朝初年靺鞨已经发展成伯(汩)咄、安车骨、拂涅、号室、白山、黑水、粟末七个主要部落,逐渐壮大的他们开始发挥自己的影响力,后来则一步步演变成我们更为熟知的女真族。其中被史书着墨最多的是黑水、白山、粟末三部。
图片
编辑依附高句丽的白山部
靺鞨七部并非铁板一块,而是处于各自为政的松散状态。靺鞨人在三世纪末四世纪初曾经大规模向南迁徙至松花江流域,《北史》中的记载应该是他们已经完成迁徙的状态。而白山部所以得名,则在于他们围绕着长白山,在吉林与朝鲜交界地带活动。
图片
编辑向南,松花江,更平坦更温暖
﹀
图片
编辑图源.新华网
靺鞨人在发展的过程中,势必与东北当时已经强大起来的高句丽发生冲突。早在公元280年,当时尚称为肃慎的他们入侵高句丽,在边境烧杀抢掠。高句丽西川王派遣其弟达贾率军迎敌,达贾出奇制胜,攻克了肃慎的檀卢城,击杀酋长,将六百余家肃慎人强行迁徙至扶余的南乌川,同时收降了周边六七个部落,作为附庸。
图片
编辑白山部是如何被高句丽征服的已不可考,史书所能告诉我们的只是“白山部素附于高丽”。公元468年,长寿王率领靺鞨兵一万,攻取新罗悉直州城。对比《北史》“胜兵不过三千”的记载,不难看出白山部已颇具实力,是靺鞨仆从的中坚,此后也一直是高句丽南征北战的重要盟友,甚至充当了对抗中原王朝的马前卒。在后来的战争中,泊咄、安车骨、号室三部也被发现加入了高句丽的阵营。
“粟末靺鞨与高丽战,不胜”,继而
“其白山部,素附于高丽”(《新唐书·渤海传》)
﹀
图片
编辑隋唐正是高句丽对边疆骚扰最为猖獗的时期。隋文帝开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,高句丽婴阳王高元率一万多靺鞨骑兵入寇辽西,被营州韦冲击退。文帝闻讯龙颜大怒,命汉王杨谅率军征讨,然而大军到此却是水土不服、疫病肆虐,加之粮草不济,远征不了了之。高元也慑于中原的强大,上表称臣纳贡。
但高句丽降而复叛且暗通突厥,使得继位的隋炀帝不得不抽出大量精力应付边患。开凿大运河、三次御驾亲征几乎掏空了国力,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迅速土崩瓦解。哪怕是军事才能超凡的唐太宗也没能一举消灭高句丽,贞观十九年(公元645年),正是以白山部为首的靺鞨人中断了唐军的大好局面。
图片
编辑高丽北部傉萨(都督)高延寿南部傉萨高惠真率领多达十五万人的生力军驰援,靺鞨仆从军在战场上反而比高句丽更为卖力,结果是唐军首战失利,阿史那社尔部下的突厥前锋被打败。尽管太宗将援军一网打尽,俘虏了高延寿与高惠真,但久攻乌骨城不克,太宗不得不下诏班师回朝,后续的征伐计划也随着他的驾崩不了了之。
位于吉林集安的高句丽墓葬群,也从侧面
政治面貌怎么写 255, 255);">反映出高句丽势力包含部分靺鞨地区
不过高句丽也因此遭受重创,而唐朝在贞观之治下走向强盛,为高宗彻底消灭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永徽六年(公元655年),新罗国王金春秋向唐朝求救,报告高句丽与靺鞨已攻占三十六座城池,新罗濒临灭亡。高宗当机立断,命程名振、苏定方率军先行征讨。五年后,百济国灭,高宗一面命契苾何力、苏定方、刘伯英等将领加紧攻势,另一面召集军队扩大战争规模,把赶来助战的日本人与百济残余悉数击败。总章元年九月(公元668年),平壤在僧人将领信诚的里应外合中被攻克,末代国王高藏被押解至长安,高句丽最终灭亡。
图片
编辑白水部为常年追随高句丽对抗中原王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当年太宗亲征时,可能是震怒于靺鞨人带来的损失,他对俘虏做了区别对待,三万多高句丽残兵被放还,高延寿与高惠真与下属的酋长们均被拜官迁往中原。可靺鞨仆从就没这么幸运了,三千多人俱被坑杀。哪怕到了高宗年间,我们仍然能看到他们的身影,灭高句丽之战长达十三年,靺鞨人的伤亡情况不言自明。平壤陷落后,唐朝在此设置安东都护府,白山部残余多数归于王化,而安车骨、泊咄、号室三部过于衰弱,默默无闻矣。
图片
编辑地缘谷(用于复制)
臣服唐朝的黑水部
另一面,由于松散的状态,并不是所有靺鞨人都向高句丽俯首称臣。其中位于最北边的黑水部尤以骁勇著称,以生活在今黑龙江流域而得名。南与后来的渤海国毗邻、西与室韦为界、北至小海(鄂霍次克海)、东至大海(太平洋)。《新唐书》为其单独立传,其曾经的强大可想而知。
图片
编辑黑水,即今天黑龙江
﹀
图片
编辑图源.新华网
黑水部虽然距离中原最远,但与之建立联系却相当积极。第一位被记载的首领名叫阿固郎,早在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,他亲自率使团朝见了唐高祖。太宗继位不久,黑水部正式向唐朝称臣。贞观十四年(公元640年),为了奖赏他们多次遣使朝贡,唐太宗顺水推舟地设置了带有羁縻性质的黑水州,这也是首个正式的行政区划,发生在亲征高句丽之前。
党政信息 53, 69);margin-bottom: 25px;text-align: justify;white-space: normal;background-color: rgb(255, 255, 255);">唐高宗灭高句丽后,白山、安车骨、泊咄、号室四部均衰落,唯有黑水部走向全盛,趁机大肆扩张,坐拥十六个部落,他们常常自恃勇力,袭扰周边部族,自然引来了唐朝的注意。甚至在武则天在位时双方发生冲突,被同为靺鞨族出身的将领李多祚击败,李多祚在酒席中诱杀其渠长将部众各个击破,但黑水部山高皇帝远,唐朝不能时时保持着高压控制,还是选择了安抚。
图片
编辑“李多祚,代为靺鞨酋长。多祚骁勇善射,
意气感激。少以军功历位右羽林军大将军,前后掌禁兵,
北门宿卫二十余年。”(《旧唐书》)
﹀
图片
编辑玄宗开元十三年(公元725年),安东都护薛泰请求建立黑水军得准。次年,又薛泰上奏在其中最大的部落置黑水府,以其首领为都督,其他小部落则置刺史。两年之后,朝廷再赐黑水都督李姓、名献诚,还派遣长史进行监管,由幽州都督节制,自此朝贡不绝。由唐朝赐姓李,对黑水部来说是无上的殊荣了,是对诚心归顺的信任。但随着渤海国的势大,他们也逐渐被粟末部的同胞兼并。
粟末、白山共同建立渤海国
粟末部,作为距离中原王朝最近的部落,也是友好往来最为密切的。起初与白山部一样臣服于高句丽,但也有部分族人倾向于内附中原。比如在隋末,酋长突地稽率千余人迁至营州。突地稽本人受到了隋炀帝的赏识,得封辽西太守。隋亡后,他又追随李世民消灭刘黑闼,因屡立战功被太宗赐姓李。
没有跟随突地稽内迁的粟末部众则称为“高丽别种”,他们在高句丽国灭后才崭露头角。为了根除后患,唐朝将他们强行迁到营州,但营州是突厥、靺鞨、契丹多族杂居的地界,形势混乱。武后万岁通天元年(公元696年),契丹饱受饥荒之苦,首领李尽忠不堪都督赵文翙的压迫,伙同另一首领孙万荣掀起反叛。粟末首领大仲象与大祚荣父子发觉到这是回乡的天赐良机,联合白山部首领乞四比羽率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度过辽水东逃,据险而自守。
隋末唐初或强迫或自愿的粟未部族迁至营州,
形成了营州是突厥、靺鞨、契丹多族杂居的混乱局面
﹀
图片
编辑营州之乱很快被镇压,李尽忠、孙万荣先后身死,但粟末部仍不免遭到清算。乞四比羽被穷追不舍的李楷固军斩杀,此时大仲象也撒手人寰,好在其子大祚荣骁勇善战,重整部众在天门岭反败为胜,李楷固仅以身免。而契丹余部尽数归降突厥,将道路阻绝,武则天也无力再组织军队征讨,大祚荣得以继续收拢乞四比羽的白山残部与高句丽遗民,在东牟山自立为王。
转机发生在神龙政变,复位的唐中宗遣侍御史张行笈抚慰,大祚荣明白朝廷的用意,欣然俯首称臣,成为首位渤海国君主。尽管主体是靺鞨人,但他们的风俗却非常的不“靺鞨”,倒是趋同于高句丽和契丹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,这是靺鞨其他部落所不具备的,当然这可能要归功于内迁营州三十余年的经历,粟末部深深受到了唐朝的影响。渤海国立后,政治上以唐朝为样板,历代统治者均派遣过贵族子弟到长安入值留学。
图片
编辑大祚荣在对外交往中注重左右逢源,与西边的契丹、南边的新罗都通使修好,但是和北边黑水部的同胞剑拔弩张,一度影响到了与唐朝和新罗的关系。黑水部向唐朝朝贡,渤海国是必经之路,但过于火热的关系引来了猜忌。
2006年,韩国人还将大祚荣这个角色搬上了银幕,
虽大肆描写其骁勇善战,却忽视了大祚荣真正厉害的是
长袖善舞的本领
﹀
图片
编辑大祚荣死后,继位者大武艺就怀疑黑水部一直在和唐朝合谋夹攻自己,想要先下手为强将黑水部消灭,统领军队的王弟大门艺认为此举定会招致唐朝兴师问罪,在大军开到边境时做了最后的劝谏,得知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后,大门艺弃军逃往唐朝,玄宗以流放岭南为名保护了他,气火攻心的大武艺于开元二十年(公元732年)悍然渡海进攻登州,玄宗于是令大门艺赴幽州召集军队以示惩戒,几年战事下来,渤海国陷入了唐朝、新罗、黑水部的三面包围网中,大祚荣苦心经营的外交局面险些毁于一旦,大武艺不得不退兵谢罪,这一风波才算结束。
渤海国陷入唐朝、新罗、黑水部的三面包围苦战之中
﹀
图片
编辑渤海国最终是如何征服黑水部的也没有留下直接的记载,但从靺鞨各部朝贡情况的变化可以发现端倪,唐朝后期断绝朝贡的部落越来越多,并不是它们有意与中原为敌,而是跟随渤海国的使者一起朝贡,黑水部“亦为其所属”。有鉴于大武艺时期的教训,强盛起来的渤海国很可能并没有用武力手段强行征服,黑水部也由此保留了相当大的独立性,不然史书对中间过程几无记载是难以解释的。
907年唐朝灭亡,渤海国和宗主国一样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,统治阶级内部离心离德,被新崛起的契丹人抓住了机会。当时东北各族都已向耶律阿保机臣服,只有渤海国未服。阿保机志在逐鹿中原,必须先解决东边的后顾之忧。但渤海国力尚存,阿保机征战二十余年方攻占王都忽汗城。他对一生中最大的战利品极为重视,将渤海国改名为东丹国,即东契丹,指定长子耶律倍统治它。而阿保机却也无福享用了,在班师的途中病逝。
渤海国就此终结,后人只能从遗址中窥探它曾经的辉煌
至于靺鞨人的结局,渤海国与黑水部也是截然不同的。渤海遗民文明程度较高,便于统治,多数被辽国强制迁徙到辽东半岛,是为“熟女真”;而黑水部仍然保留着彪悍的生活习性,难于管理,是为“生女真”。总之“靺鞨”这个名字已不复存在,接下来的历史将由“女真”书写。
图片
编辑参考资料 l 北史 . 李延寿;旧唐书 . 刘昫;新唐书 . 宋祁欧阳修等;唐会要 . 王溥;册府元龟 . 王钦若;三国史记 . 金富轼;渤海国史 . 魏国忠朱国忱 郝庆云;六至九世纪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研究.李德山
* 本文由作者提供,不代表地缘谷立场
上一篇:什么是俄罗斯流鬼国?